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2024-08-30 08:41:35
刘暖暖教育专家

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浅谈如何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思政课仍然停留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模式上,所以即使到了大学,思政课也难以摆脱留在学生心目中“枯燥、古板”的印象。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政治课只能得到一些机械化的教条,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甚至觉得这些教条与现实生活是相互矛盾的,从而大大地挫伤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如何上好思政课呢?其实,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兴趣。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环节。一、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据某些高校反映,思政课被认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如此看来,要搞好思政课教学,关键看教师。高校思政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更高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完善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确有其职业性,但不代表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雇佣兵”。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完善的人格品质,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做人之道、解成长之惑。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坚定的信念《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教师自身的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高校思政课只有由真学、真懂马列,真信、坚信马列,有理想、有信念的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坚定,甚至是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可能。所以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更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教师面对着精神与物质的极大不平衡,以及高消费和低收入的反差,久而久之产生了困惑,心理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于是他们延续着好几年一成不变的教案,采取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教育方法进行授课,造成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后果。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届学生没教好,还可以等待下一届,从头再来;但是对于家长而言,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从头再来。所以教师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地提升,就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浓郁的亲和力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讲授思政课,说到底就是给学生讲道理。怎样做到以理服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讲出它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否能以理服人,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对理论的研究程度。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能把枯燥的条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又能让学生欣然接受,这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讲出的道理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浓郁的亲和力亲和力也是一种人格魅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要和蔼可亲,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才能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去欣赏学生,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并积极表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具有浓郁的亲和力。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激活思政课堂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思政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只有设法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思政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导入要生动,做到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更快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这部分的内容时,为了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引入时我结合学生的专业,播放了一段关于4S店屡遭顾客投诉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从业人员应具备怎样的道德素质?”在引出本次授课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授课时要有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体态平铺直叙的语言容易让课程变得无味和呆板,教学效果较低;反之,生动活泼的语言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是传声筒,而是艺术家,必须采百家语言之精髓、取百姓语言之优势。比如:在讲述案例经过时要注意配合适当的手势语言,增强事件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描述人物形象时要结合人物的特点配合恰当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增强人物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好地牵制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三)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内容丰富、涵盖的信息量较大,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无法生动地展现教学的内容,光靠教师空口讲述,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运用到了课堂。该技术可以把色彩、动画、立体声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使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体验之乐。当然要明确的是:多媒体技术仅是一个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地依赖,课堂上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老师和学生。(四)思政教学要与时事相结合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时事,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将时事运用到思政教学过程中呢?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1.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在授课前安排学生对近期和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时事材料进行收集。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主题,使学生明确任务和分工,引导他们利用报纸、杂志或网络摘录资料,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筛选资料,并把时事内容运用到课堂上来。2.第二步:课堂实施这也是教学活动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近期发生的热点新闻或重大事件进行简要评述,教师在倾听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性的、准确性的引导;或将热点人物或事件与本次授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把枯燥的理论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第三步:教师总结很多学生对时事的陈述和点评没有经过深层次地思考,教师要做适时地总结。比如:个别学生对腐败现象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甚至对我国的反腐能力提出质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回避,在肯定这种现象客观存在的同时要强调这只是个别现象,求其原因除了腐败分子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外也彰显了我国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取向。(五)提高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首先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启发性和层次性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不同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问题,但注意一开始设计的问题不应太难,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后再将问题深化,比如:在给学生讲述《职业道德》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先开始提问的是“你们所知道的职业有哪些?”,接着再提问“刚刚你们提到的这些职业,如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他们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让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2.其次提问的方式要激趣、和善提问时的语言要活泼,切忌咄咄逼人的提问语气。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尽量先鼓励后指正,尤其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注意指正的语气要适当委婉。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缩短师生心理的距离。(六)巧设课堂结尾,激发学生自学能力课堂小结部分要巧妙,要有激情。教师既要善于运用精炼的语言帮助学生抓住中心,掌握教学重点;又要在最后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总结完《劳动法》的内容后,提出问题:“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能否约定多次试用期?”引导学生课后查找《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并解答疑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结束语多年来,教师在课教学过程中一直扮演着灌输者的身份,“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默默地听”,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所以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更新教育方法,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把思政课真正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