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2024-08-31 18:00:34
刘暖暖教育专家

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在教学时我常常想,我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就必须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学生对学习的疑惑,感兴趣的问题,理解困难的地方,都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习理解更深刻了。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设计要注重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就失去了提问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所以站在学生的立场注重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显得尢为重要:

1、备教材要“懂、透、化”,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我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我们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的其他环节也要注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设计,才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