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起源于什么时候

2024-08-29 11:52:37
刘暖暖教育专家

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答:越剧起源于1852年。具体请看下文: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也就是今天的嵊州市,这里地处绍兴南部,春秋时期属于越国版图,清代属绍兴府,以后剧种称“绍兴戏”、“越剧”都与此有关。

越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唱书衍化而来的,大约在1852年,就是清咸丰二年的时候,嵊县马塘村的贫苦农民金其炳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曲调,唱眼前景物、当地新闻和简单故事,吸引了不少人向他学唱。起初唱书是农民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故称田头歌唱,后发展成农闲时讨年糕、粽子的谋生补充手段,称沿门唱书,越剧前辈说越剧是从“讨饭戏”起家的,就是指这种历史事实;再后来出现半农半艺、带有职业性的落地唱书和走台书,唱腔也吸收湖州三跳演变成呤哦调,唱书内容也不断丰富,出现根据民间故事和弹词等改编的长篇书目。

1906年春节期间,唱书艺人分别在浙江於潜县乐平乡外伍村和余杭县陈家庄进行了分角色演出的初次尝试,3月27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在嵊县东王村用稻桶、门板搭成的草台上正式以戏曲形式演出,一个新的剧种从此诞生了。为与绍兴地区流行的绍兴大班相区别,称之为“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因其十分简陋,乐器只有尺板、笃鼓,也被人蔑称为“的笃班”。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俗称男班。所用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

小歌班诞生后,从嵊县向邻近的绍兴、宁波一带流布。1910年进入省城杭州。1917年5月13日,初次进入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粗糙简陋,观众寥寥,不足一月即结束,以后又有三班小歌班艺人来上海。在几经失败后,艺人们注意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艺术上有所提高,并集中了几乎所有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有自己特色、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编为连台本戏,又如编演了《孟丽君》,移植了东阳班(也就是婺剧)的《碧玉簪》。

小歌班进入上海,在越剧发展历史上是个重要转折。从此它在上海文化环境中广泛吸收各种营养,取得迅速发展。

1921年9月到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他们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剧目则受当时盛行的“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演出场所主要是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经过艰苦努力,男班不仅在上海扎下根来,而且艺术上逐渐提高,涌现了一批著名演员,其中有小生王永春、张云标、支维永,小旦卫梅朵、费翠棠、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童正初,小丑马阿顺、谢志云,大面金荣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