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

2024-08-31 02:45:16
刘暖暖教育专家

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1、形式上是三维目标,但实际上只有知识目标,连能力目标很少顾及。如:

《琵琶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及歌行体、互文等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前小序及第一段,概括其主要内容和作用。

3.通过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的语言美,理清全文脉络。

4.掌握音乐段描写的方法。

(三)三维目标不能融为一体,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能融入知识、能力、过程、

方法目标中不能表现为知识、能力、方法和过程。如:

《台阶》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3、明白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

极健康的心态。学习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二、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本质

三维目标是三个目标,目标的三个侧面,还是三重目标?其实,三维目标是目标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由三个维度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才完整,三维一体,相互支撑与制约。

能力和知识绑在一块,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把文本大卸八块就行,卸了要能重装,整体认知文本,更要能运用已经卸下来的零件组装别的文本,灵活运用,这就是能力。

过程与方法则要求得更多。用过程匡正方法,就要求方法不仅与知识结合在一起,还要与能力结合在一起,不仅与能力结合在一起,还要与学生的反应、课堂的节奏、师生的互动结合在一起。方法不仅是认知与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且是运用知识获得能力的方法,更是师生如何阅读与解读文本、获得知识、生成能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进一步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原则与境界。什么是知识和能力?除了以前的固有的看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中,更应充分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个人本主义范式的课程构架,更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个人本课程,既然以人为本,就离不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如此,我们在阅读和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就要更加关注文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景,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文本的驱动与组织作用,更要关注师生现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景与文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互动关系,更要关注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互动,产生语文教学过程、方法、能力上的良性驱动,进而建构或者有助于建构师生人生健康发展所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

在操作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隐为文本的思想感情,外化为学生的课堂反应,前者可以归入知识与能力目标,后者可以归入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备课、说课和评课时不必单独立项,除非教师针对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特别强调某一相当突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而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课堂教学一直关注和设计的重要目标,如此一来,新的三维目标与原来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就连贯起来了,操作上没有“额外”的负担,理念上守正出新。

三、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的操作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何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的操作难点。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再现和再创造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语文课程不是纯知识性、

理论性的课程。基础知识分布于每一篇阅读文本中,已有的知识积累会在新的阅读活动中再现。教师没有必要每次都重复学生早已拥有的知识积累,而新的知识有必要在阅读中得到很好的充分的吸收消化,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活跃的充满创造力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让教师的“讲”完全代替学生的“读”。

我们应该让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重回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品味、去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文本的解读和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也是靠读者的再创造。

阅读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好像与口语交际、写作等能力等不太相干,其实不然,只要老师恰当指导,学生的其它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时,教师指导学生细心理解和领会,抓住他人发言的重点,找出不清楚和有疑问的地方,注意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谈话、发言和回答问题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方式等等。同时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让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学生较好的语言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对能力。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创设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了提升。另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能得到提高。语文教材包含各种文体,阅读文本本身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表达技巧等方面都能给学生以借鉴。教师可以通过改写一段文字与原文进行对比等方法,带领学生仔细推敲、琢磨,品味不同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多种写作方法,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

要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在阅读教学中再现和再创造,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我们在

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时候,不妨制定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体会精练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已有的文言积累会在本文学习中再现,而新的文言知识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如:“芳草鲜美”中的“鲜美”、“阡陌交通”、“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等词语的意思)。

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课堂朗读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过程和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单向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

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在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的培养。

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何工作如果没有自身的积极主动的投入都肯定做不好。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让学生机械接受现成的学习结论,学生死记硬背,思考理解不充分,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体性。自主学习是张扬积极独立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协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平等的氛围里对话,以讨论的方式研讨某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体验合作的乐趣,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大家彼此交流自主学习的经验心得,在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提问和回答中,把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或师生双向交流改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例如学习一篇自读课文时,教师可以为课文设置几个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领取一个学习任务。各小组成员合力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然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报告,其他小组和老师进行补充和修正。这样几个小组就合力完成了一篇自读课文的学习。探究学习不是仅仅在于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以及主体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探究性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重大区别所在。探究性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有了主动性,能够自我控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探究学习的过程必然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长此以往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但是探究学习花费的时间精力比接受学习花费的要多的多。

这几种学习方式,无疑都强调的是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要有质疑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发现有价值的疑难问题。这样就把学生从“要我读”的被动阅读状态转变到“我要读”的主动阅读状态。教学中让学生想学比教会学生学、学会学习更重要。[3]在运用前教师要精心组织研究,给学生以积极的指导帮助,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中的形成和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还要注重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文本中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等等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学习《囚绿记》这篇课文时,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寄予常春藤的象征意义,不屈服于黑暗、追寻自由与光明的情绪,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课后做一次小练笔去充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很多,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才能战胜困难、笑对人生!

有人说:“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内涵,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美的熏陶等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同时教师也必须从“一言堂”神坛上走下来,教师应成为一个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生活的知心朋友。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真正的教育是人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投入感情、付出爱心,肯定会得到学生爱的回报。

(四)、三维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偏废

把三维目标有机的融合到阅读教学中,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对三维目标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强化知识和能力,弱化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偏向,目标缺乏完整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我们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把三维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广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实践,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阅读教学而言,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落实它,又兼顾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三维目标整合的顾此失彼现象级问题

(一)三维目标表述泛化,其中任何一个目标都不是特定文本、特定课堂的特定目标,而是对任何文本、任何课堂都适用的“普遍”目标。如:

《蜀道难》学习目标

1.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课文下面注释,掌握基本字面的音形义,宏观把握文意,结合诗歌内容诵读

提示激情展示。

3.赏析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4.感受并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