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工程师的职业前景怎么样薪资待遇如何

2024-08-31 05:06:57
刘暖暖教育专家

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

一,是目前从事BIM行业的人员的一个平均薪资,这代表了目前BIM这个行业的收入水平:

小筑教育近期收到很多BIM学员咨询BIM行业薪资问题,于是小筑教育在多家招聘网站上面,收集了4028条BIM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有效招聘信息3970条),并将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最大程度上为小伙伴们呈现一个客观的BIM行业薪资水平现状。

首先BIM从业者按照收入高低大致可以分为12个收入区间。以下是每个收入区间的总人数(总有效样本为3970个),其中收入的计量单位为月薪(K即为1000元)。

2k以下:75人

2k~3k:69人

3k~4.5K:418人

4.5k~6k:510人

6k~8k:747人

8k~10k:753人

10k~15k:824人

15k~20k:343人

20k~30k:182人

30k~40k:25人

40k~50k:6人

50k以上:18人

其次这些收入区间对应的是不同的项目岗位。

BIM实习生的岗位薪资区间多为2k以下~3k;(室内办公,一般周工作3天左右,包吃住,免费提供培训机会等,适合大三、大四学生)

BIM建模员的岗位薪资区间多为3k~4.5k;(室内办公,一般福利待遇为包吃住,五险一金,有绩效奖金等)

BIM工程师的岗位薪资区间多为4.5k~20k;(收入区间跨度最大,室内办公,一般福利待遇为包吃住,五险一金,有绩效奖金等)

BIM项目经理的岗位薪资区间多为15k~30k;(室内办公,一般福利待遇为包吃住,五险一金,有绩效奖金等)

薪资20k以上的岗位多为:BIM项目经理、BIM项目总监、总工等;(室内办公,一般福利待遇为包吃住,五险一金,有绩效奖金,有项目提成,部分有企业年终分红)

薪资30K以上的岗位主要为总工等。(室内办公,一般福利待遇为包吃住,五险一金,有绩效奖金,有项目提成,有企业年终分红)

最后以收入区间占比最大的BIM项目经理为例,其岗位要求与岗位职责大多为:

岗位要求:

(1)3年以上工作经验,掌握BIM全过程(设计、施工、运维)的能力,有设计院、施工现场工作经验者优先;

(2)熟悉建筑工程类相关专业;

(3)具备Revit族制作能力。

(4)熟练使用BIM专业软件,自动化办公软件,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并有志于从事BIM研究工作,软件技能可后期培养;

(5)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

(6)具备土建、水电、暖通、工民建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BIM建筑工程项目的经验;

(7)有BIM项目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有BIM证书与Revit认证者优先;

(8)敬业踏实,认真严谨,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计划和执行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岗位职责:

(1)协助经理、部门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阶段的BIM模型的搭建;

(2)配合项目需求,负责BIM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分析、室内外渲染、虚拟漫游、建筑动画、虚拟施工周期、工程量统计等);

(3)掌握基础的建筑、结构、机电专业知识及施工图识图能力;熟练掌握BIM软件、二维制图软件的使用;

(4)制定BIM实施方案并监督、组织、跟踪;

(5)运用BIM技术展开各专业深化设计,进行碰撞检测并充分沟通、解决、记录,完成管线综合;

(6)利用BIM模型优化资源配置;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从上述小筑教育归纳的数据信息中可以看出:BIM行业相关岗位的薪资区间跨度很大,从入门的实习生月薪2000元及以下,到总工、总监月收入5万元及以上,收入飙升了25倍。可见BIM从业人员随着专业水平、综合能力的提升与经验的积累,其收入水平也会成梯度式提升。

二,要看看BIM工作相关的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这代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1、产生背景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而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建筑施工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正成为中国建筑业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驱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BIM技术首先在美国开始发展并逐步扩展到欧日韩等国家地区,BIM技术迅速在发达国家得到认可。美国可以说是最早开始研究、应用BIM技术的国家,他们制定的BIM标准(NBIMS)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紧随其后,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开始制定BIM发展规划甚至强制推行BIM技术。在我国香港与台湾率先对BIM进行了广泛研究,直到近年,内地政府、高校、各大建筑企事业单位才逐步开展对BIM的研究与推广。

BIM技术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建设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维管理等全产业链条。它在场地分析、方案论证、协同设计、施工进度模拟、空间管理、投资估算、成本控制、碰撞检测等方面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提升项目工程建造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的建筑业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我们需要BIM这样的新技术来促进建筑产业的创新优化。

2016年8月住建部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该文件将BIM技术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17年7月起实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2018年1月起实施《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这两项标准的实施填补了我国BIM技术应用标准的空白。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大多省市均已出台BIM相关政策,同时发布各类指导意见和通知,有些地方甚至在公共建筑等领域强制推行BIM技术应用,多数建筑业企业已开展BIM技术在工程领域内的应用。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各类企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30万。

2.BIN技术人员职业定义

今年我国才正式确定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这个新职业,那么这个职业的定义是什么?——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实践过程中的模拟建造,以改进项目全过程中工程工序的技术人员。

主要工作内容:

(1).项目中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等BIM模型的搭建、复核、维护管理工作;

(2).协同其它专业建模,并做碰撞检查;

(3).通过室内外渲染、虚拟漫游、建筑动画、虚拟施工周期等,进行建筑信息模型可视化设计;

(4).施工管理及后期运维。

3.就业人群分析

本报告基于江苏、福建、辽宁、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天津等11个省市BIM考评管理中心的调研情况,就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供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来源分布,11个省市提供的数据表明,BIM人才主要来源于在校学生,以及接受BIM相关培训的企业在岗人员,详见表所示。

(2).薪酬分布从BIM人才薪酬情况看,11个省市的薪酬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建筑业发达水平息息相关。江苏、四川和福建省的BIM人才薪酬无论是应届生、具有5年工作经验、还是具有10年工作经验的,均处于被调研省市的前列。

(3)、就业岗位分布。从11个省市的BIM就业岗位分布来看,不同地区的企业对BIM人才的岗位需求也各不相同,BIM技术应用发达的地区更需要能将BIM技术与生产过程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不局限于BIM建模工作,例如江苏省企业招聘的人员以BIM信息应用,BIM专业分析和BIM项目管理为主。(4)、需求企业分布。不同地区企业对BIM人员的需求各不相同,在建筑业发达地区,各类规模的建筑业企业均需要BIM人才充实企业人员结构,在欠发达地区,新技术使用相对滞后,仅有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有相关需求,中小型企业需求较弱。

4.职业发展通道

BIM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是基于建筑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跨界结合才能完成的任务,其所需要的BIM岗位也呈现出多专业复合型特点:要求同时掌握计算机专业建模设计能力与知识、施工管理与BIM技术操作能力与知识、物业运营与BIM技术信息运维能力与知识。所以BIM人才代表全方位复合型人员,不能以单一“建模”岗位技能概念定义BIM人才。行业中BIM人才,尤其BIM管理人才存在很大的市场缺口。

目前来看对BIM岗位人才需求较大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北京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建筑业往往比较发达,建筑企业数量庞大,同时这些地区陆续颁布地方级的BIM政策与标准,大力推动了BIM技术的发展,所以该地区对BIM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多于其他城市。例如广东省和上海市对BIM岗位需求位于全国前列。自2014年开始,广东省和上海市的行业管理部门先后发布包括《关于在本市推进BIM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和《BIM应用标准》等在内的多项BIM技术推进政策,这些政策既给BIM技术推广给提供了政策支持,又为具体项目提供了技术标准规范。

5.未来发展需求

从国家政策来看,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在新立项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对于BIM人才而言,意味着其需求的持续时间长、应用范围广、需求数量大。BIM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育是建筑业能否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这已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

建筑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发展,大型企业应积极开发资源,看准发展趋势,将信息化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大力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BIM等信息化人才作为后备力量,既需要同时具备计算机编程与项目管理的双重技术能力的BIM操作人员,也需要掌握BIM建模高级技能要求的建筑信息化实用性人才和从事项目管理、高层团队管理工作的BIM项目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