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沃尔夫假说
一、导语
我们之前一直觉得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但我们没有反过来想过是不是我们本身的语言,比如我们天生说的是汉语,汉语本身在从小的学习过程中也无形之间塑造了我们思考的模式呢?这种关于语言对我们思维进行影响的逆向推理就来源于沃尔夫假说。
二、正文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沃尔夫假说并不存在明确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于沃尔夫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语言不明确。这又是由于沃尔夫英年早逝,没出过专著(论文集为后人整理)。生前没来得及对表现出来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取舍,系统地归纳梳理自己的理论。所以关于该假说的确切定义并不存在。整个假说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的语言在某种方面塑造(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这个假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通俗例子:如果亚里士多德讲汉语的话,他的哲学逻辑肯定是另一个样子。
国内学者对沃尔夫假说的理解大致为三种:其一,语言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其二,语言影响人的世界观;其三,语言影响人的思维。
三、拓展
每当我去挑作品的时候看重翻译有时甚至超过原作者的作品。我挑译文已经不光是针对这个翻译准确与否,而是我就喜欢译者的再创作。例如我在读季羡林,傅雷、杨绛、严复以及当代我很喜欢的一名青年翻译家陈以侃他们的作品时,我在读或者说想读的可能是他们已经对这个作品处理过的理解。首先我本身就很赞同他们的世界观,其次他们文字表达出来的感觉就让我十分享受且有回味,他们已经咀嚼过的文字在表达出来的时候是一番属于翻译者自己的“style”,我在阅读的同时是在阅读他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它们表达的个人美感,对此的喜爱可能已经超越作品本身传递的原汁原味了。
四、结语
我们很多人会有时觉得自己总是表达能力不强,总是不能把一件事情说明白。这时候我们可以转过头想一想我们是真的由于语言的言词匮乏,还是因为你本身思维就不够清晰。这个思维的转变对我个人的帮助非常大,有时会发现自己想和别人讲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个理论,却发现讲不清楚——原因很可能就是我“以为”我很清楚这个理论的所有东西,但实际上并不够清晰。这个时候可能不是我表达能力有问题,毕竟平时我可以把很多东西都讲得很明白,而是因为我对这个理论理解的根本就不够透彻。确定了这一点,输出就可以很好的帮我去判断我有没有理解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输出的原因,因为在输出的过程中,你就可以用语言透露出你的思维——是否清晰,对这件事情是否真的理解到位——很多时候我在输出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一块没有很明白,或者突然陷入前后矛盾或混乱,导致我在输出的过程中要弥补很多东西才让行文更加通畅,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我实际是在弥补自己思维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