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最美丽的相遇作文 【名师题解】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相遇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的遇见。相遇的一方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一切能体现“最美丽”却给予写作者惊叹、遐思、回味、憬悟的东西皆可为文。所以本命题的主旨是让写作者在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发现、思考,表现其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最美丽情缘”,解读“最美丽”,呈现“最美丽”。而“最美丽”的“最”字,表明这场相遇是美到极致,所以我们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相遇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一幕美景,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或者是对某人某物多了新的认知等等。在选取素材方面,还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为佳。比如选择与亲人朋友的相遇,书写一段感人的真情;选择与书籍相遇,书写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新认知;选择与风景相遇,带领读者一起体会风景的美丽以及从此引发出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推荐素材】
素材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莎士比亚
素材点拨:这类素材,引导我们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文学作品的相遇也是一种灵魂的交融、一种情感的升华、一种思想的凝聚。与文学作品的相遇,可以是与作品中人物的相遇,走进人物的世界,参与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是与作品中的思想相遇,这种相遇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却能从根本上触及到心底最敏锐的地方;可以泛指与一切拥有生命的作品相遇,就如同与一位学富五车的智者对面交谈。
素材二:刘备身为王裔,求贤若渴,不辞劳苦三次前往卧龙冈,最终与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相遇,开创了旷世伟业,可谓是明君与贤臣的相遇。
素材点拨:这类素材,穿越时间的隧道,在历史的烟波中,不乏这样最美的相遇。如唐僧在取经路上与孙悟空等人的相遇,如崔莺莺与张生在后花园的相遇等。而这种相遇的过程,往往是坎坷而曲折的,我们在写作时要着重铺垫相遇之前的情节,会使这次相遇在相遇的那一刻衍生出最美的情景。
素材三:当玉石沉寂,开采出来,出世的感觉,就是相遇的缘分。玉石雕琢了刻刀很欣慰,这是相遇的好处。刻刀变薄了玉石冷落了,也许这就是错失的缘分。刻刀彻底搁置,玉石不再生辉。刻刀才发现不仅自己消耗了生命,在玉石的每一片刻痕上都有对方受伤的痕迹。它知道成就对方的,不仅是自己,而是相遇留下的“最美丽”的魂。
素材点拨:这类素材,很浅近地诠释了相遇的矛盾,可能有伤害,更多的,却是留给彼此的暖和爱。最深的“刻痕”,恰恰就是最美丽的相遇。这类素材本源自于生活中的寻常美,却又能给予读者深刻的生活哲理,是我们写作时的首选。
【素材演练】
最美丽的相遇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章媛媛
我遇见一棵树。
那是一株槐树。树皮粗犷纹路深凿,树身暴筋虬结。秋阳照在那一片粗糙的木纹上,竟像炒栗子似的,爆出一片干燥郁烈的芬芳。
在青青的石砖上只站立着这一棵树。但旁边不知哪里来的几股细细的钢丝却硬生生地扎进树身中,戳进心脏的最隐秘之处,呈现一种血的颜色。
皮肤上的汗毛不由地张开,风细细微微地从远处吹来,我闭上眼努力地去触摸风的脉搏。无数的绿色在风里晃荡,翻折,刷刷作响。翅膀的振动蚯蚓的腹部爬过草叶的窣窣声在一瞬间都被风扯远。我满耳只听见的并不是那种鼓噪的蝉声,而是那绿叶说与云听的呢喃声——尽管遭遇不幸,却依然坚强地站立在大地上,以风雨为伴,从容而美丽地生存着。那饱满而丰实的生命仿佛一条河流,细细地流淌到更远的地方。
我遇见一个人。
阳光在迷蒙的晨雾中展开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他抱着一捧花,站在路旁。细小的`白色花朵藏在绿叶里,他的目光深沉,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柔和,像江南一池微凉的春水。叶脉上犹然含着朝露腻着月光,陈旧而又细腻的香味渗进每一缕叶纹中。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鞋,不吆喝,不抱怨,只是微微笑着。我顺着他温和的目光望去,那是一双黑布白底的鞋,看得出来是依照着脚的形状一层一层迭起来,一针一针缝进去的。穿着这样的鞋,想必心也是暖呵呵的。他终是抬起了头。我看见他的眼睛很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流动着异样光彩。
美,是那花,是那人。我不由走近他。花声更加清晰了。“这花真好,怎么卖的?”“八毛钱一把。”我将硬币放到他掌心处,他将花递给我,与其说是递,不如说是抱。满满的一大捧,就在我的臂弯里绽放着。马路的鸣笛声在花香中愈来愈远,终于,我只能听见花瓣舒展的声音。我将花抱紧再看向他,生怕他后悔似的。他笑笑也紧了紧怀中的花。他的目光遂又落回他的布鞋上。所有的过往都被温柔搁置在那双眼里。
我听见呢喃声,来自于我先前所遇见的一棵树。“要坚韧而又温柔地活着。”花香在此刻突然袭入鼻间。我猛一抬头看见了他。他的身影渐渐与那棵树重合,不再分离,如人一样的树,如树一样的人,是否他们的脚底都有一个根,然后相连着,匍匐在大地深处?
我遇见了一棵树,一个人,那树与人也遇见了我,于是,我们相遇,纠结进彼此的生命中,到最后绽放最美的光芒,因了这最美丽的相遇。
【教师评点】
通常我们写相遇,总会把相遇的对象锁定在一个单一的对象上面。而本文的作者却选择了两个——一棵树,一个人。乍一看这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细读此文,我们会发现,这两者在作者眼里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同样都“坚韧而又温柔地活着”。为了突出这一主旨,作者的语言功底同样让人叫好。文字不多却很重,尤其是对树和人的描摹,简洁而又特征突出,这样的语言着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