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真正成长就不会有学生的真正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教育改革成功经验时明确指出,“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所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其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成长业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新的生长点。1.2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成长的相关研究内容庞杂、范围广泛,主要涉及教师的成长内容、教师成长方式、教师成长阶段及教师成长动因等方面,而对教师成长中美育精神的追求的研究却非常少。虽然前人的这些研究很少涉猎到教师美育精神的追求,但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并为研究提供借鉴。1.2.1教师成长理论导向的综述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成长内容的相关研究主要聚集于以下几方①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其中知识取向的教师成长研究近代,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以来,人们对知识的关注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在内容上有了重大更新,分科教学得以加强,教师职业中传授学科知识的意识得到强化,被定位于“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具有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与方法成为其能否具有教职的基本条件。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导引下,一些学者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师成长就是其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知识量的不断积累。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斯坦福大学舒尔曼(L.S.shulman)的教师知识结构及其成长的研究;加涅(E.D.Gane)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分类研究;我国学者林崇德、申继亮在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获得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生、博士生把教师发展、教师成长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从不同角度构建教师成长的理论框架,探索教师知识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如赵昌木博士作了《论教师成长》的研究,王红彬研究者的教师知识研究等。这些研究无疑为教师素质中知识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际上也促进了教师智育的开发。但是这种以知识为主要甚至唯一取向的研究,在现实中不利于教师的全面成长,甚至可能误导教师的唯智主义倾向,在教学中可能滋长教师唯知识是教、为分数是取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这种成长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对教师成长的研究不能只关注于教师知识的获得,而要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成长。1.2.1.2道德取向的教师成长研究曾经一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语),“道”是教师生存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语),闻道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古人非常重视教师“道”的修养。暂且不论古之“道”与今之“道”的差别,但在“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语)的冲击下,教师“道”的修养日渐黯淡、退隐于知识的后面。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道德滑坡,世风日下,令人堪忧。尤其是近年来媒体屡屡暴光的教师中一些有悖于师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制约了教师发展,逐而引起整个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关注。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教师成长中道德建设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成长首先是道德的成长,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规定并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及其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师追求自身成长和完善的内在动力与核心目标。于是师德建设、以道德为取向的教师成长研究在学术界蔓延开来。如研究生刘文华做了“教师德育与教师发展的研究,认为道德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任顺元、檀传宝等学者先后出版了《教师伦理学专题》(2003)、《师德概论》等论著,均以专门的章节论述教师道德的成长;陶志琼在其博士论文《教师德性论》中,对教师德性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对教师德性的养成进行了探讨,等等。的确教师道德的完善在教师整体素质,在教师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获得教育实践之内在利益的必须品质,是有益于教师的整体生活的品质。这些研究有利于教师成长过程中道德的提升。但是这种单纯局限于教师道德追求而忽视其它素养的研究,难以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也不可能激励教师自觉自愿地寻求自身的道德完善,“道德”成为外在于教师的素养,成为束缚教师自由发展的瓶颈。所以在教师成长的研究中,我们更应该把研究的触须伸入教师精神的追求上来,关注教师的精神充盈。1.2.1.3专业取向的教师发展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界关注、探讨的焦点。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讨论,大致经历了教师群体专业化到教师个人被动专业化最后到教师个人主动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就目前而言虽然不同学者对教师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毫无质疑地达成了共识。但是在对教师的专业结构、专业内容的认识上却存在差异。如叶澜教授在其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指出,教师发展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即教师的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技能的发展;艾伦(Alun)提出,教师成长是包括教师学科知识、行为技能及人格技能在内的各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成长;台湾学者林瑞钦认为,教师发展就是教师所教学科知识的增长、教育专业知能的娴熟及教育专业精神的提升等等,不一而足。专业取向的教师成长研究,相对于唯知识、道德取向的成长来说是一种扬弃与超越,也是对教师角色认识的一种深入,这种研究有利于教师对于外显素质的追求。但是因为专业的限定,可能导致专业的自闭,从而导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唯专业而专业,唯外在的规范而舍弃内心的自由,过于追求泛泛的、功利的东西。所以对于教师成长的研究还不能止步于此,我们要把研究的视角伸入到能统摄教师专业素质的更高精神的追求上来。1.2.1.4审美取向的教师成长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审美精神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审美亦成为使用频率最高词之一。审美活动成为人生存的一种基本形式。在人类总体的趋美审美中,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的审美发展,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研究教师成长中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态度的形成。如在叶澜教授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以专门的章节对教师审美进行了论述,开启了教师审美研究的广阔领域,详细剖析教师职业中蕴涵的丰富美,探讨了教师职业美的获得。也有学者从教师的形体美、语言美、心灵美等方面研究教师审美的追求,如杨明森出版的《教师美学》,等等。固然在当今理性张扬的时代,在功利至上的时代,我们的教师不例外地也深受其影响。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在职业活动领域表现出一种功利的强烈追求与信仰,甚至在实践中做出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不符合教师身份的事来,而教师的审美追求可以说是对此的一种有效地纠偏,可以使他从劳累的职业生活中解脱出来,从短暂的功利追求中释放出来。但是问题的症结也恰恰在此,它模糊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利于教师的真正成长。因为教师的成长不是单指,或者说主要不是指那种脱离职业实践的自我成长,这是对人生价值有追求的人都会去做的事。我们这里讲的教师成长,是指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对完美职业角色形象的探究和实践,对职业成长追求的思考与行动。可论教师成长中美育精神的追求以说,审美还不是教师活动的最终目的,审美精神也远非教师精神的最后家园。所以我们要探寻教师精神追求的最终旨归,探寻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成长要求。1.3现有研究的局限综观国内外有关教师成长的研究:或从知识角度入手,或从伦理道德着眼,或从专业发展进行,或从审美追求探讨,无不对教师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反观研究现状及其成果在实践中产生的效应,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1.3.1模糊了师之所以为师的特点已往研究只是横断描述教师知识、道德、专业等的获得与发展,并没有凸显出作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成长的特点。试想作为与低级动物相区别的人类而言,谁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谁不需要身怀起码的道德?谁不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有的只是所从事的行业不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同,所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不一样而已。我们的教师由于职业特性,除了应具备一个普通人、一个自然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需要追求~种能体现职业特点的美育精神的成长。1.3.2未曾从根本上关注教师作为人的成长以往的研究注重从社会需要的角度以及物化、可量化的角度对教师成长提出种种要求、规划与设计,而忽视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个体生命的意义,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生命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