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24-09-16 15:24:18
刘暖暖教育专家

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乐于提问提供机会传授方法营造氛围适时激励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课堂讲解,同时学生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无可置疑的,练习和测试通常也是一个问题一种答案,学生很少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即使有问题也不知怎样提出疑问,也有个别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提问,抹杀了提问的热情,久而久之,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缺乏质疑精神。不会质疑不敢质疑,片面的迷信书本,迫于教师的权威,自然就创新意识短缺,创新能力不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这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问题性”,它的问题不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而是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是一种动态的问题解决方式。这种动态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纵观现在的小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比比皆是,这样的学生机械,思维狭隘,做事没有主见,创新就更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勇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我从教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其间有了不少想法。

一、培养质疑意识,使其乐于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知,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但是,疑问并不是容易发现的。特别是小学生,只有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他们才会发现问题。

例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

例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是26,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在解决这个题目时教师可以质疑,在一个三角形中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么去求两个角的度数呢?学生看到老师也有疑问了便会很快地提出问题:“我们要看题中所说的26的角究竟是顶角还是底角?”可见,有时问题的提出,缘于教师的设疑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提供机会,逐步提高提问能力

为学生创造敢于发问的环境是教师的责任,孩子的敢于发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成人创造的信任氛围,归功于人人慷慨给予的鼓励和赞扬。应该避免任何无益的批评和夸大其辞,而应该始终如一地重视敢于发问的价值,时刻注意不要贬低儿童的潜在能力,要抓住一切机会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每一点疑问。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地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从问得浅到问得深。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提问很积极,很踊跃,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性,提出的问题显得很零碎,肤浅,偏离课堂,有的甚至没什么价值。例如他们在观察苏教版二年级上《比较数和大小》一课的教学挂图时,就有的孩子问:“老师为什么树有的颜色深,有的浅。”而对于图中的重要内容,他却不去仔细观察。其实这时我们就应接受“提问是有年龄阶段性”这一事实。这些能提问的学生,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给予表扬。在学生愿意并很高兴去提问的基础上,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如何针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联想到“什么是……?”“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这样一些常规的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去观察、去比较、去思考,从而逐步形成一些提问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式后,我们在教学时,就可启发学生学习如何在新旧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现在又有什么思考?能发现新的问题吗?”通过搭建的这些提问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并逐步强化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了提高。

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积极踊跃提问,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切可提问的机会。以下几个环节可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

1、可让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进行提问。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老师可布置学生预习、复习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等,新课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下面问题:什么叫圆柱的表面积?如何求?需要用到哪些学过的公式?这样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新课。

2、可让学生在揭示课题后提问。如:教学比例尺时,老师板书课题后,可让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纷纷提出:比例尺是不是尺子?他与比例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例尺?为什么叫比例尺?这样从课的一开始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可让学生在自学例题时提问。如:教学解比例时,可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例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会提出: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展开讨论、获取新知。

4、可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问,提出练习中的难点。

5、可让学生在课堂时提问,提出对本课内容的疑点。最后还要强调,一节课,不管在哪一环节都要支持学生提问。

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堂中不少学生都会有一种“从众、盲从”的心理,在提问时常常会出现几个同学提出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还可采取形式多样、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觉地解决问题,不要停留在教师让问才问,而是要主动参与,增加自我意识,课上课下都可以随时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认识折线统计图》,在画完统计图后一般都会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是仿照第一个同学的问题再提了一个类似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反而还造成课堂上时间的浪费,所以在这时就要注意教会学生:当其他人提问,自己可以思考,别人提的问题对不对?我要不要再提类似的问题了?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问题?不轻易附和或重复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还可以通过示范引导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模仿提问达到创造性地提问。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特别好?哪些问题太简单了?谁发现问题最多?最有价值?让学生通过比较与评价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增强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能激起学生产生独立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欲望。

四、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提问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所以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了小熊坐椭圆形车轮的小车和坐方形车轮的小车颠簸起伏的画面,乐得学生前仰后合,学生自然会想提问:为什么圆形车轮的小车不颠簸,坐椭圆形车轮的小车和坐方形车轮的小车却如此颠簸?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经了解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普通存在这样的担心:一怕提的问题挨老师批评;二怕提的问题被同学笑话等。针对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学生提问题,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作出合理的评价,要做到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不恰当或预设之外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顾虑,而后给予积极引导,启迪其思维,拨正其思维的航向。同时还应将其他学生吸引过来,在一起争议中不断完善,让学生从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大家共同关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优化提问激励机制,开发提问潜能

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敢于提问。例如,有一道题,用20元一张的钱去买5箱牛奶,每箱40元,至少要带几张?学生都知道5箱牛奶是200元,但在回答时,有的学生提出至少两字可以不要,有的学生却不同意。我首先肯定学生爱动脑筋是好的,并且表扬了他们,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想:既然题目中有这两个字,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到底能不能丢?经过一番讨论,不少学生提出至少两字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会有多种答案,如11张20元、12张20元、13张20元等等。

为什么低年段的孩子那么踊跃的提问,而在中、高年段的课堂里却基本听不到提问的声音?究其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老师在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不能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在不知不觉中,就一步步降低了学生提问的热情。其实不难发现能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通常是我们说的会学习的孩子,这部分孩子能主动学习,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而有部分的学生不会提问,从另一个侧面讲这部分学生还不会学习,所以他们只能根据老师给他们的问题学习,没有探究的精神,不会去更深入的了解所学内容,因而没有也提不出问题,学的枯燥无味,生硬死板。而那些会提问的学生,由于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对于所学的内容则越钻越有深度,越学越有劲。例如:有一次我在评讲作业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被减数、减数、差三个数的和是560,求被减数。正当我犹豫如何向学生讲述这个题目时,有位学生说,只要知道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反过来运用就可以了。学生在他的带领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前就知道了被减数=差+减数,如果我们把被减数看做一份数,那么差+减数这个整体也是一份数,合起来就是两份数,而两份数一共是560,一份数会求吗?求出的一份数也就是什么?老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自己便解决了这个题目,并且信心十足,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看来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在课堂中要及时的鼓励、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但在表扬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提出了问题,但是偏离了学习的主线,我们在表扬时就要注意,表扬的是他能主动提问的做法,而不是他所提出的问题,要用适当的语言既让学生明白自己所提的问题存在哪些不足,又要保护好孩子们积极提问勇气,并有意识的在学生中树立好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使孩子们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了更多孩子去思考,提高了孩子的成就感,享受提问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提问潜能,同时也能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

正确处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坚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那么学生一定会养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提出的问题会逐步深化,他们会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提出属于自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