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青少年、特别是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与达到世界级、国家级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定差异。我们既要努力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又要注意防止拔苗助长,所以探索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竞赛特点有重要意义。
一,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攻击性”心理状态。
在训练中,严格控制专项成绩强度,且根据训练情况,定期测试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并在运动员完成了预定的这两个阶段指标时,然后再控制运动员完成相应的专项强度。利用这种方法培养运动员的“征服欲”即“攻击性”心理状态。由于运动员在完成阶段专项指标时,都是在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不仅可以防止“高度障碍”,建立良好“杆感”,而且还会建立必胜的信心。
二,重视起跳高度的适应性训练。
要想在比赛中冲击新的目标成功,必须根据女青少年比赛规律,恰当地选择起跳高度。这不仅有利于运动员保持体力,而且也有利于运动员维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使其在第9至第12次试跳中表现出来。所以在赛前训练中应重视起跳高度的适应性训练。其做法是:把比赛时用于冲击最终指标的3~4次试跳加在起跳高度的试跳中,即进行5次试跳,并要求达到100%的成功率,做到“开门红”,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参赛心理状态。
三,定期进行赛前模拟训练。
赛前模拟训练是在以上几种适应性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跳高比赛规律、特点、运动负荷、节奏而进行的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具有一定强度要求的训练课,意在使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要求,从心理上做好赛前准备,其特点和要求如下:(1)恰当地选择模拟训练的时间。模拟训练课安排在赛前13~20天之内为好,并应根据运动员生物三节律的规律,在其所处高峰训练的状态下进行方能产生较好的效果。(2)模拟训练强度。模拟训练的程度定为预定参赛的最高目标的95%稍多一点,约低于最高指标4~6cm。(3)试跳的高度轮次和试跳的次数,试跳的高度轮次为6~7个,次数为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