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要正视事实别欲盖弥彰(zz)
见了揭露文章以后,同济大学博导章仁彪在2009年5月26日博客作了个说明。内有“有关学术问题,事关学术氛围,特重发被指‘抄袭’的论文于此,相信读者自会作出自己的的判断”等语,对此作三点剖析。
一、“狸猫换太子”
章仁彪重发的论文,题目是《“转识成智”:创新人才的培养何以可能?》,系为一次论坛上所作的演讲,且不注明时间。我们说的论文,是《同济报》(已公开发行)2003年12月15日上的《“转识成智”培养创新人才》。题目相似我们两相对照以后,发觉阐述内容大不相同。一般地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发表过的文章是不会健忘的。京剧有一出戏叫《狸猫换太子》,用在这里最恰当的了。其实搞抄袭的人的本性,总是不诚实的。
二、为何说抄袭
章仁彪重发的论文中有一句话:“我的演讲题目是‘转识成智’,源自佛学。”讲了此话后,话锋一转,引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话,不再讲佛学了。现在只得对章仁彪做些学术上的启蒙了,下面从本义、历史流传与冯契的创意来说。
1、“转识成智”的本义为一种成佛的理论,。唯识宗认为通过特定的修行,领悟到佛教的真谛,有漏(有烦恼)的八识就可转化为无漏(摆脱烦恼)的八识,从而得到四种智慧。有漏界为染污,无漏界为纯净,必须舍染归净,方可赢得人生的解脱。唯识宗以为由染到净是成佛的前提。
2、到近代始有熊十力从本体论上发挥“转识成智”。唯识宗是由唐代高僧玄奘(《西游记》中唐僧原型),到天竺取经后传到中国的。因内容过于繁复而不流行,中晚唐后以“自心是佛”、“顿悟成佛”、“无念为宗”为宗旨的禅宗,风靡神州大地。到了近代唯识宗得以复兴,杨文会、欧阳竟无等佛学大师加以研究,并引起世人的关注。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构建了“新唯识论”体系,但终其一生只完成了“境论”(本体论),而未写出“量论”(认识论)。
3、冯契“转识成智”的认识论新义。冯契借用“转识成智”的概念,认为“智慧说”研究的是,“在实践基础之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中如何转识成智,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冯契文集》第一卷,第42页)冯契把“智慧说”界定为广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无知到知和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同上,第418页)他把“智慧说”展开为三部著作,共70多万字,并以两部100多万的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作为“智慧说”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及历史展开。(见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读冯契的“智慧说”》一文,刊于《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冯契“智慧说”赋予了“转识成智”以认识论的新义,为前无古人的独创。
三、抄袭无疑义
在冯契“智慧说”未问世前,“转识成智”是极为冷僻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的《哲学大辞典》,不收此条目。“智慧说”面世后,“转识成智”从佛学专门术语,成为学术界频繁使用的概念。从时间上说上世纪只是少数学者在使用,自本世纪起始为频繁见诸于报刊中。
本世纪以来学术界有个共识,凡是从认识论新义讲“转识成智”,即从知识到智慧飞跃的,都是注明出自冯契“智慧说”的。上海大学陈新汉教授、笔名忠言的华东师大教授李志林,分别将它用于教育领域与金融投资活动中,他们均标明源自冯契“智慧说”的。章仁彪把它应用于人才创新,也未妨不可,但为什么不讲明是来自冯契呢?而狂妄自大的说“我称之为”。这不是典型的抄袭又是什么呢?如章仁彪拿得出一篇时间早于冯契的论述“转识成智”的佛学文章,那么就无抄袭之嫌疑了。章仁彪在各地大讲所谓“自创”的“转识成智”,为什么在2006年华东师大的一次演讲中,又提及了冯契“智慧说”了呢?冯契在华东师大工作了四十多年,且该校有着几代冯门弟子。其中原委不言自明。
我们只是依据事实,讲明学理,没有似他博客上说的“恶意诽谤”。从章仁彪玩弄重发论文的伎俩来看,却是在蓄意捣浆糊。读者只要根据我们所列线索,从书本和网上查一下就能明白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