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为什么难教

2024-08-30 12:55:42
刘暖暖教育专家

从事K12教育行业多年

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仍深感难上加难,总有一种未入门径的感觉。相信这也是众多同行的共同心声。于是就想呢?顾黄初先生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一文中从“文”和“言”的分合、“文”和“道”的分合、“文”和“知”的分合、“教”和“学”的分合、“教”和“研”的分合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考察,这一思路为我们考察语文难教的原因提供了重要借鉴。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首先遇到的便是如何处理教材,即根据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确立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单就这个问题来说语文教学就呈现出复杂性、艰巨性。本文拟从这方面人手,作点粗浅的分析。

一、 内容的综合性与目标的多重性语文教学的内容既是十分单纯的,又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能力体系(读说听写)外,还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百科知识,承载着文化传统,还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由此也就使语言的学习同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个性的养成、文化知识的传授、认识能力的提高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内容的综合性和目标的多重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引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使人们对学科性质、任务的认识摇摆不定,很难确立一个共同的研究与从事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更容易使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文道关系、文知关系、教学关系,出现文道分离、文知分离、教学分离的情况,或主次不分,或顾此失彼,从而极大地制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从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对比来认识这个问题。同是语言教学,英语课堂教学相对来说要更姓“语”,尽管教师有时也寻找语言和文化的对应关系,即从文化中寻找对某些语言现象及语言结构进行解释的线索,但就总体说来,教学始终是围绕“语”字展开的,读说听写都集中在语言上,强调通过阅读、背诵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语感。所以虽然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困难,但却能够学即有得,通过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不断取得进步。在汉语母语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张志公先生就曾说过: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大都是成功的,因为识字任务很明确,三年级以后的语文教学则大多是失败的。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显然语文教学的困难与失败同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目标的多重性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文以载道,借文明道”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古老传统,读文是为了明道。这对现代语文教育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发展到极端可怕的地步。叶圣陶先生曾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五四”以来的国文教学“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症结之一,直到今天这种因袭势力还对语文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很多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由教师分析讲解教材,并把结论传授给学生。如此教学学生哪里能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文道分离的局面,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索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探索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结构及其核心,兴起了语文教学科学化的热潮,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改革成果,也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遗憾的是却并没有出现语文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喜人景象,由此,语文教学也受到了空前的责难:误尽苍生。究其因除了考试制度改革滞后,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改实验成果无法被广泛推行外,更深层的原因是语文学科毕竟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也不同于政治、历史、地理等其他人文学科,教学内容不可能通过“大纲——教材”的形式得到全面系统的阐释,它的知识链和能力序要加以科学的切分也是非常困难的,一味强求,走向极端,反而又走进序列化、科学化的死胡同。前几年铺天盖地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序列化、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阅读教学的序列化、各种练习编制的序列化恰恰忽视了语文素质必须以丰富的积累、长期的熏陶、艰难的感悟作基础,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可以像数理学科解题能力那样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指出:“语文教学百年来最大的失误是什么?是违背了母语教学的规律。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在追求‘科学化’的道路上陷入了误区。人们误把语文课看成类似数理化的知识系统,把‘学习’语言,变成了‘研究’语言。”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反思再一次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目标的多重性是制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于是人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传统语文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世纪之交,提出要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语文教学民族化的和谐统一。终于经过艰维的探索,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有了科学的认识,提出语文教学要把语感训练放在重要地位,语感训练的基本途径是感悟、积累和运用。同时也强调把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语言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多重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对语文教学目标的最新规定,现在已通过即将在全国各地普遍试用的义务教育语文新教材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可以说方向是确定了,方案也设计好了,但实践的成果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时代寄希望于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繁荣寄希望于语文教师,困难是很多的,但是克服了困难,就意味着进步,这中间需要语文教师作出多么艰巨的努力啊!

二、 内容的全息性与目标的模糊性所谓全息性指反映物体在空间存在时的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借用这个概念,语文教学的全息性是具体教学内容所呈现出来的多层次性、不确定性与浑一性。每一篇课文既是一个浑融无间的整体,同时又因其思想的深刻、感情的丰富、结构的复杂、风格的交融呈现出多层次性、不确定性,这既包括作者的创作动机与作品的客观意义的矛盾统一,作品意义在时代中的嬗变,也包括因接受主体学识、修养、悟性的不同,在感觉、理解、体味作品时的差异性。语文教学在从宏观上注意到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后,还必须从微观上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全息性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具体教学内容(通常是单元下的课文)的优化教学的动态流程。语文教师要把每一篇课文都钻研得又深又透,再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优化教学目标是十分困难的。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付出非常艰巨的劳动,在广博的积累、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思维的基础上深思慎取,否则以己之昏昏,使久之昭昭怎么行呢?语文教学内容的全息性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序列性相比,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举个极简单的事例,比如“一”在数学上是一个用汉字书写的数字,但在语文中,它却是非常复杂的。作为汉字它有音、形、义,在语音方面,有声母、韵母、声调等问题,还有音变现象;在字形方面有构造方法、形体演变等问题;在意义方面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问题。其次作为一个语素、一个词它有独特的结构作用,尤其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意义和情调。随便举几个例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远处传来口令声,

一、

二、 一,

一、

二、 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以芙蕖之可人,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最简单的“一”字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篇文章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全息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尽管语文教材在课文之外编配了一些注释、提示、练习等,结合教学大纲、参考书等为教师确定、优化教学目标作了一定的规范,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对教材钻研把握的程度不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确立、落实途径也必然存在差异,特别是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面,教材、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否合适,学生是否都能明确,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全部得到落实。由于学生语文基础、学习方法、感悟能力等各各不同,语文教学目标在落实时往往存在教与学分离的情况,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实在,有时甚至要打很大的折扣,在学习效果的检测上也存在模糊性,很多时候无法通过具体的标准量化。学生始终存在“知之深”与“知之浅”的矛盾,有些学生能融会贯通,恰如其分地表现,有些学生则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表达上也含含糊糊。这样的情况常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循环出现,长期积重难返,当然就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全息性与目标的模糊性为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复杂的课题。解决这一问题,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吃透教学内容,还要心中有学生。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坚持育人,一方面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育人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而实际社会生活如万花筒一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各种现象纷至沓来,精芜并存,学生应接不暇,要精思明断慎取谈何容易。语文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又该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这不同样是语文难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吗?写到这里,我一方面感到非常惶恐,真的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问自己如此艰难的任务,我过去完成得怎样呢?今后又会做得怎样呢?另一方面我也感到十分的快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学生一同前进,一起畅游在祖国语言文字、中华文化的大海里,劈波斩浪,勇往直前,这又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尽管十分艰难,但在上下求索之中不也是其乐无穷的吗?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作文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形成性评价爱的艺术《诗》《骚》之并,别开生面语文高考题型之浅见浅谈如何完善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语文特级教师蒋念祖教学风格述评做一个批判反思型语文教师做一个批判反思型语文教师修辞赏析: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谈谈陶渊明的田园诗